炎炎夏日,外出就餐要关注食品安全
一到夏日,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冰淇淋、冰啤酒、冰西瓜等冷饮食品,以消解暑意。目前正值暑假期间,“神兽们”出笼了,许多家长,可能会把小朋友们送到乡村看望爷爷奶奶,或许也会带着孩子们出去旅游,品尝各地美食,感受夏日热情。此时,在外就餐的几率大大增加,关注食品安全,尤为重要。夏末初秋时期还处于“三伏天”,这种高温潮湿的天气,无疑成为了细菌滋生的“温床”,在饮食方面稍不注意,就可能“病从口入”;突然大量饮食冷饮,或冷热频繁交替食用,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可能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最后外出旅行,也要警惕“水土不服”,即旅行者腹泻。
一、关注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止“病从口入”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用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导致的发病,属非传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夏秋季节。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 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② 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③ 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或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时间较长;
④ 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潜伏期多为几分钟到几个小时,患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且多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症状为主。
预防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措施,即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点”:
1.保持清洁
勤洗手(做饭前和生熟食品交替处理的过程中);厨房用具(碗筷、筷子盒、刀、案板、抹布)要保持清洁;食物贮存和加工烹饪场所要配备防蝇、防虫、防鼠设施,防止通过病媒生物传播病原菌。
2.生熟分开
这里的“熟”指的是切完了直接吃的东西,比如拌黄瓜、酱牛肉;“生”是指切完了还要经过加热处理的。生熟分开就是避免“生”食上可能携带的细菌污染到“熟”食上,引发食源性疾病。这里的分开不仅仅是指它们不要接触,也表示它们所用的案板、道具、器皿也应当分开。生熟食品存放时也要严格分开,可以直接食用的食品要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的上层,生食用保鲜袋等装好后放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的底层,绝不可混放。
3.烧熟煮透
生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水产品。烧熟煮透的一般原则是煮开10-15分钟,如果是大块肉,比如整鸡,时间还需要长一点。从冰箱中取出的生冷熟食特别是剩饭剩菜,在确认没有变质的前提下,也要重新进行彻底加热方可食用。加工烹饪食物时应按照吃多少做多少的原则去做,尽量不剩或少剩食物。
4.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
熟食在室温下不得存放2小时以上,剩余的食品应尽快冷却并贮存在5℃以下的条件下。但冰箱并不是保险箱,食物贮存在冰箱中仍可能有细菌生长繁殖,因此冰箱里的食物贮存时间不宜过久,从冰箱取出的食物要彻底加热或清洗干净后再食用。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饮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采购的食材要做到新鲜、清洁、安全、无害,购买预包装食材时要认真审核食品标签,特别是要认真阅读保质期、生产日期及贮存条件要求,同时要认真查看外包装是否完整。吃前需要仔细清洗水果和蔬菜,谨食生鲜动物肉。
二、适量食用冷饮,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过量食用冷饮,或冷热交替频繁,可能会冲淡胃液,刺激胃肠道粘膜,从而加快胃肠道蠕动,导致出现肠胀气、胃痉挛,甚至是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表现;尤其是对于常年胃部不适或有疾病的人群,更需谨慎。此外,冷饮若在常温中较长时间存放,还需警惕微生物在食物中大量繁殖而导致污染。在食用之前,要注意“看看颜色、闻闻气味、尝尝味道”,是否有“酸化、酒味”等腐败变质的倾向,从而及时处理,不要食用。
三、关注“旅行者腹泻”,拒绝“水土不服”,度过愉快旅程
我们通常认为由于环境改变导致的腹痛、腹泻等症状叫“水土不服”,但它更准确的名字应该是“旅行者腹泻”。旅行者腹泻是指在旅行期间或旅行后,每天有3次或3次以上未成形粪便,或未成形粪便次数不定但伴有发热、腹痛或呕吐,甚至包括更多较轻微的、但足以影响旅游计划的肠道紊乱。大部分的旅行者腹泻由肠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所引起,其中细菌感染最为常见。病人可能由于品尝当地不清洁的食物、饮料或者使用不清洁水源洗漱导致感染,也可能由于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体表面间接导致感染。尤其现在正值炎热潮湿的夏季,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发病风险较高。
预防措施
1.当然是我们在旅行中要重视卫生,牢牢掌握上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点”,不让病原体乘机而入。建议选择卫生状况较好的餐馆和住宿,吃新鲜、煮熟、煮透的食物,少吃生食,慎食路边小吃或零食;饮用水最好是定型包装的瓶装水,且及时饮用,最好不要过夜。
2.加强自我救治意识。在旅行途中,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不要惊慌,科学处理。若症状较轻则不需特殊处理,注意清淡饮食和补充水分,3-5天后即能自愈,不要盲目服用抗生素;若腹泻症状较重,并伴有高热、脓血便或严重脱水,或持续时间较长超过一周仍未改善,或是病例为老年人、儿童、免疫功能低下者和有基础疾病者时,则应及时就地就医治疗。
来源:贵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