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 | 预防食源性疾病提示
冬季气温降低,虽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风险会相应降低,但某些致病微生物、有毒植物等食源性致病因素仍不容忽视。在享用美食的同时,广大消费者也应关注食品安全,注意合理膳食。正值2023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之际,今年食品安全宣传周的主题为:“尚俭崇信尽责 同心共护食品安全。”结合我省多年来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的分析研判,为减少冬季常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作出以下提示:
一、预防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冬季是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的高发季节,多集中在11月至次年3月。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是最常见的感染高发场所。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道疾病,潜伏期通常在12~48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男女老少全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和器官移植者更易被感染。
诺如病毒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也可通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传播。引起诺如病毒感染的食品主要包括:贝类(如:牡蛎、贻贝)、水果(如:草莓)以及绿叶蔬菜等。
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对预防诺如病毒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最有效且最重要的。此外,我们应当按照“食品安全五要点”的要求做到“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烧熟煮透”、“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特别是要做到饭前便后要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瓜果蔬菜要彻底洗净、牡蛎贝类等食品要蒸熟煮透、不喝生水等。
二、预防自制药膳药酒中毒
冬季,我省部分农村居民习惯采挖/购买生草乌等中药材与肉一起煮着吃,已达到进“补”的目的,还有通过制备药膳食品和泡制药酒来治疗风湿疼痛相关疾病。由于普通炖煮加工方式难以破坏其所含的有毒植物毒素的毒性,一旦处理不当,食用后极易导致中毒,常常最先出现口、唇、舌发麻,口咽部刺痛及烧灼感,语言笨拙。也可出现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四肢麻木、刺痛及蚁行感,面部及四肢痉挛、言语困难、视力和听力下降等,严重者可因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而死亡。
因此,预防自制药膳药酒中毒,一是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乌头中毒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买不喝来路不明或乌头泡制的药酒,制备药膳食品一定要在中药师或营养师等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制作;二是要提高医疗机构对乌头中毒患者的救治能力,乌头中毒无特效解毒药,一旦确诊后应早期、足量、反复使用阿托品,积极开展对症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死亡。
三、预防隔夜剩饭剩菜中致病性微生物污染
冬季气温较低,部分居民往往会将未吃完的剩饭剩菜常温下放置过夜后第二天或更长时间再食用。冬季虽说温度没有夏季高,但是室温储存食物仍然有风险,室温放置时间越长,受到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隔夜剩饭剩菜在储存过程中容易受致病性微生物污染,特别是水产品、肉、蛋和豆制品类等蛋白质含量较多的食物,需要注意安全风险。
因此,预防隔夜剩饭剩菜中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我们需要做到:一是在准备丰盛的菜肴时,要合理规划、少做少剩、杜绝浪费;二是剩饭剩菜减少翻动,套上保鲜膜或放入保鲜盒等密封容器中,及时置于冰箱冷藏保存;三是剩饭剩菜在食用前一定要彻底热透后再食用。另外,如发现已经不新鲜或变味,千万别吃。
四、预防四季豆中毒
生活中由于部分居民追求脆嫩的口感,在加工四季豆时常常采用急火爆炒方式,孰不知其中所含的植物凝集素和皂甙等毒素未被完全破坏,一旦进食未烧熟煮透的四季豆,大约半小时~5小时左右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头痛、头晕、出冷汗等神经系统症状等。
因此,预防四季豆中毒一定要做到煮熟焖透,应炒到或煮到颜色全变、闻着没有明显豆腥味时再食用。特别是集体用餐单位,用大锅加工时更要注意多翻炒,让锅中的四季豆充分均匀受热,达到彻底烧熟煮透后再出锅。
来源:贵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