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万山区人民医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健康科普

当前:首页> 健康科普 > 健康常识 > 正文

健康常识 健康讲堂 中医养生

误服、溺水、烧烫伤……这些儿科急诊中的常见伤害,请帮孩子远离 | 健康大家谈

  • 2021年07月05日
  • 健康中国
  • 字体

 

儿科急诊中最常面临的就是儿童非故意伤害,跌落伤、烧烫伤、溺水……家长一不留神,孩子就受到了伤害。发生伤害后,学会正确处理非常重要,但更要学会预防。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诊内科主任王荃做客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指导、健康报社和健康中国政务新媒体平台主办的“健康大家谈”直播活动,为大家解答有关儿童非故意伤害的各种问题。

 

01

常见的儿童伤害有哪些

 

Q:在您的门诊当中,最常遇到的儿童伤害是什么?

 

王荃:在临床中,最常遇到的儿童非故意伤害包括:坠落伤(跌倒伤)、误服、烧烫伤、交通意外伤等。除了上述列举的伤害外,孩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潜在的危险不容易被家长注意到,如触电、异物卡喉等。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夏季很多家长喜欢带孩子去吃烧烤,在吃烧烤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烫伤和被烤串的签子扎伤等情况。

 

Q:什么情况下应该去急诊?去急诊前家长需不需要准备什么?

 

王荃:如果孩子受到了伤害,建议家长立即带孩子到医院就医。就医前,根据孩子所受到的伤害种类不同,家长也要有所准备:若孩子误服了药品,家长要带上孩子误服的药品,以便医生明确应从哪些方面为孩子做检查。若家长怀疑孩子出现了食物中毒,需带上可能引发孩子中毒的食物或呕吐物。

 

02

摔倒、误服、溺水……这些伤害请帮孩子远离

 

避免跌落伤

 

Q: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玩耍时免不了登高爬梯,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如何避免跌落伤的发生?

 

王荃:跌落伤是最常见的儿童伤害。人们常说,孩子摔着摔着就长大了。从医生的角度来说,更希望家长能够规避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的跌落伤,如坠楼伤、婴儿坠床伤等。孩子跌落后最容易损伤头部。因为孩子的年龄越小,其头部所占身体的比例就越大。所以,年龄越小的孩子发生跌落后其头部受到损伤的概率越大。

 

还要提醒家长的是,跌落的高度与损害的程度并不成绝对的正相关。孩子跌落的高度可能并不高,但一旦跌落,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颅内出血的情况。那么,该如何避免跌落伤?

 

家长要明确的一点是,家里也并不是绝对安全的港湾,家里的安全隐患并不少,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家长要更加注意防范家中的危险因素。

 

对于小婴儿,家长尤其要注意避免坠床伤的发生。因此,给家里的床安装床围非常重要。在挑选床围时家长不能只关注外观,更要考虑到安全因素。有的床围与床之间的缝隙过大,或者是床栏杆之间的空隙较大,婴儿很容易被卡在缝隙中,造成严重的后果。前几天,我们急诊科就收治了一名因头被卡在床围与床栏杆之间的缝隙中而受伤的婴儿。到医院时,婴儿已经窒息,并出现了肺出血的情况。

 

对于有行为能力的孩子,家长还应注意,不要将床或可供攀爬的物品堆放在窗边或阳台上,以防孩子登高后摔伤。家中装修时也应注意,尽量不要安装能够完全向外打开的窗户,以免孩子不小心跌落窗外。

 


 

避免误服

 

 

Q:很多儿童药品(如退烧药),都是水果味的,孩子不懂事就会去吃。还有的孩子出于好奇可能会误服各种零碎的小东西、洗衣液等,从而导致中毒或其他伤害,那么如何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

 

王荃:低龄儿童感受世界、了解世界的方式常常会通过“尝”来实现。因此,误服在临床上很常见。孩子可能吃下去各种东西,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误服药品。

 

在此提醒家长:第一,要收纳好家中的药物。这里说的“收纳好”,不仅仅是把药品的瓶盖拧紧。因为一个2岁的孩子,想要把瓶盖拧开可能只需要10秒钟,所以“收纳好”一定是将药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第二,家长要告诉孩子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家长不要低估孩子,认为“我的孩子还小,听不懂”。很多事情孩子是可以明白的。第三,如果家中长辈需要长期服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吃药。因为孩子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意愿,所以当他看到长辈吃药时,会认为“我也可以吃”。第四,不要给药物赋予它完全没有的功能,比如“你吃了这个药就可以长高”“这是糖”等。家长一定要告诉孩子,只有生病了才需要吃药。

 

除误服药品之外,会给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的是误服强酸强碱,如管道疏通剂。由于这类物品的腐蚀性非常强,孩子误服之后,可能将孩子的口腔、食管灼伤,甚至会造成食管穿孔,以及严重的瘢痕形成,造成食管功能的丧失,有的可能影响孩子一生。发生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没有收纳好强酸强碱类液体,比如把这些液体放在饮料瓶里,放到孩子很容易拿到的地方。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如果要使用饮料瓶盛装强酸强碱类液体,家长要记得将饮料瓶上花花绿绿的外包装撕掉,将其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预防溺水

 

 

Q:夏天,孩子们都爱戏水、捞鱼,很容易出现溺水的情况,如何预防?

 

王荃:真实的溺水是无声、快速的,而不是像影视剧中表演的“使劲扑腾、大声呼救”那样。当发现孩子在水中保持目光呆滞看向前方,头上扬嘴微张的姿势时,家长就要警惕孩子可能溺水了。

 

预防溺水,家长要注意两点。第一,不要让孩子游野泳。家长应带孩子去正规游泳场所或其他安全水体,且周围应配备有资质的救生人员。第二,家长要提醒孩子,当发现有人溺水了,不要盲目下水救援,而是呼救,找大人来帮忙。要让孩子明白,能够做到呼救,寻求大人帮助,就是一个小英雄。

 

约50%的溺水发生在家里,尤其是低龄的孩子。只需水深5厘米的水面,孩子的头面部浸到水中后2分钟就可溺水。因此,家长要及时清倒水盆、水桶、水缸里的水,并给水缸水桶加盖。给婴儿洗澡的时候不要因为其他事情离开,即便是时间很短,也决不能把他单独留在澡盆里。

 


 

预防交通意外伤害

 

 

Q:假期出去游玩的机会增多,如何预防交通伤害?

 

王荃:道路交通伤害通常是高能量的创伤,因此这是一种对孩子威胁很大的伤害。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所有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同时,家长要对孩子做好安全教育,告诉孩子“不在马路上打闹,不在机动车周围活动”。对于家长来说,也要严格约束孩子的行为。

 

提醒:第一,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独自骑自行车上路。第二,16岁以下的孩子不能独自骑电动车上路。第三,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坐副驾驶。第四,孩子乘车必须使用安全约束系统。例如140厘米以下的孩子必须坐安全座椅、安全坐垫;140厘米以上的孩子应佩戴安全带。第五,尽量不要用电动自行车带孩子。如果必须要带孩子,应给孩子佩戴合适的头盔。第六,不要让孩子坐在共享单车的车筐里。

 

03

孩子不幸发生了伤害 家长应该如何做

 

Q:如果孩子不小心发生了跌落伤,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王荃:如果孩子发生了跌落伤,家长应先观察孩子的状态,不要急于将孩子抱起来。当孩子的肢体活动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时,表示没有大碍。家长还应观察孩子身体是否有肉眼可见的出血,若有出血要及时按压止血。

 

若出现以下症状,请家长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保障孩子能够尽快被送往医院。

 

1.当孩子的肢体出现畸形或疼痛时,家长不要随意搬动孩子。如果有经验,可以先对伤肢进行合理的固定,等待“120”的到来。

 

2.当孩子跌落后意识丧失,应尽快呼救并判断呼吸,以尽早启动心肺复苏。

 

3.当孩子跌落后意识清醒,但肢体无法动弹,家长不要轻易搬动孩子的身体。如果必须要搬动孩子的身体时,一定要确保孩子的颈部、背部和臀部保持在一个平面上,一定不要在孩子的背部悬空时抱起。

 

Q:如果误服了药品或其他物品,应该如何处理?

 

王荃:如果孩子误服药品或其他物品,不建议家长给孩子催吐,以免造成二次伤害甚至窒息。如果误服的药物造成孩子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问题,必须尽快送医。

 

如果孩子吞服了小纽扣或类似圆钝的小东西,家长可以先观察孩子的反应,此类物品多数可自行排出。但如果孩子吞服了一个以上的磁力珠,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尽快去医院。因为当磁力珠进入肠道后,可能将两层肠壁吸住,从而导致肠道局部缺血,甚至穿孔。还有一种很危险的东西是纽扣电池。孩子吞服纽扣电池后,纽扣电池进入食道与液体接触后会短路渗液,渗液极具腐蚀性,容易导致食道烧伤或穿孔。如果孩子吞食异物后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甚至呼吸困难等,均需及时拨打“120”并尽快送往医院。如果孩子吞食了尖锐物品,可送往医院让医务人员帮助处理,不要自行抠取。

 

Q:夏天穿的比较少,很容易发生烧烫伤。发生烧烫伤后,如何正确处理?大家常说的抹香油、涂牙膏等真的管用吗?

 

王荃:烧烫伤后一定不要涂抹如香油、牙膏,甚至香灰、酱油等,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会掩盖创面,让医生不能快速地对伤情做出准确的判断;另一方面会增加医生清创的困难,并增加孩子感染的机会。一旦发生烧烫伤后,请记住5字口诀“冲、脱、泡、盖、送”。

 

冲:将受伤部位放在凉水下冲,冲到受伤部位疼痛感减轻或缓解。

 

脱:将受伤部位的衣物脱掉,注意脱衣时不要随意撕拉,以免造成创面的撕脱。可以用剪刀剪掉衣物,若实在无法脱掉衣物就不要脱。

 

泡:将受伤部位泡在凉水中(禁止使用冰水),泡到受伤部位疼痛感减轻。

 

盖:将创面用干净纱布或毛巾盖上,以免感染。

 

送:送到医院。注意要将孩子送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以免耽搁救治时间。

 

预防儿童非故意伤害很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能够做到有效看护,让孩子在自己伸手可及的范围内。一旦孩子发生危险,家长可以立即帮助孩子脱离危险。如果孩子不幸发生了伤害,也要及早正确处理,不要造成二次伤害。

 

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