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万山区人民医院 祝您健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健康科普

当前:首页> 健康科普 > 健康科普 > 正文

健康常识 健康讲堂 中医养生

夏季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提示

  • 2024年07月16日
  • 本站原创
  • 字体

立夏后,各地气温明显升高,随着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多,不仅特别适宜野生蘑菇生长,还是微生物滋生活跃期,毒蘑菇中毒和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明显增高。根据近期国家发布的风险提示,并结合近年来我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特作以下风险提示:

一、预防毒蘑菇中毒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持续升高,并陆续进入雨季,为野生蘑菇的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贵州省森林植被丰富,每年夏秋季是野生蘑菇生长繁殖最多的时节。由于野生蘑菇种类繁杂,很多有毒蘑菇是目前我们尚未发现和认识的,部分有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极其相似,普通老百姓和菌类专家都很难肉眼辨认。每年夏秋季因误采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在全省各地时有发生,尤其是农村家庭。毒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中毒后所表现的症状、体征多样,发病潜伏期短则数分钟,长则数小时或数天,其中以脏器损害型危害最为严重,死亡率极高。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安全的方法——不采、不买、不卖、不吃野生蘑菇,对一些条件可食的蘑菇种类,一定要烧熟煮透。




二、预防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我国已全面进入汛期,也进入小龙虾的消费旺季,需加强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预防。虽然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物质至今不明,但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及其分支流域的野生小龙虾,或在洪涝灾害期间,养殖用水引自江水或养殖场被洪水漫堤倒灌的人工养殖小龙虾的风险较高。因此,不食用、不购买、不捕捞来历不明、洪水污染或野生小龙虾,是预防食源性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重要手段。




三、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中毒是病死率较高的一种食源性疾病,多由家庭、小作坊制作的食品引起,常见的病因食品有两类:一是发酵面米制品,如酸汤子、鲜湿粉(如河粉)、凉皮、糯玉米汤圆、吊浆粑等;二是变质鲜银耳和长时间泡发的木耳。


预防措施:


①不制售、不食用酸汤子和吊浆粑等发酵面米食品。


②湿米粉要冷藏储存且应在当天食用完。


③木耳、银耳泡发时间要控制好,泡发最好用温开水,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


④泡发后的木耳或银耳应充分漂洗及时加工食用,若耳片不成形、发黏、无韧性或有异臭味的不要食用。





四、预防肉毒毒素中毒



肉毒毒素中毒的病因食品多为家庭自制的臭豆腐、豆瓣酱、面酱等。家庭制备植物性发酵食品应当除去泥土和杂质,确保原料清洁,制作过程要保持卫生,适时搅拌和通风可避免形成厌氧环境,有效防止肉毒梭菌的生长繁殖和毒素产生。需要关注的是,肉毒中毒病例曾因未及时就医或误诊而导致病情加重,因此,进食上述相关食品后,如果出现呕吐、乏力、头痛、头晕、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及时向医生说明相关食品进食史。





五、预防甲醇中毒


我省近年相继发生多起由误饮“醇基燃料”引起的甲醇中毒事件。因液体醇基燃料颜色、气味和口感接近普通白酒,难以从感官上分辨差别,一旦误饮,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甲醇是醇基燃料的主要成分,对人类神经系统和血管的毒害作用十分严重,急性中毒可引起失明、代谢性酸中毒和死亡。餐饮服务从业者,特别是农家乐、火锅店、农村宴席等场所应加强对醇基燃料的保管,与白酒分开存放,并设置醒目标识,防止误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