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具有潜伏期短(一般为12—48小时)、传染性强、传播快、起病急等特点。该病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较好,极个别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临床表现为眼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常伴有结膜下出血,感染后迅速出现异物感、眼磨痛、流泪、畏光、以及水样分泌物增多等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咽痛及肌肉酸痛等症状。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接触患者眼部分泌物及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物品或水等可发病。四季均可发病,6—10月多见。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学校、工厂、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场所易发生暴发流行。在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缺乏安全生活饮用水、环境卫生条件较差,集中安置点一旦有传染源引入,容易传播扩散。人群感染发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持久性差,容易再次感染。
(一)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尽量少揉眼睛。日常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浴巾、眼部化妆品或眼部护理用品。居室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居家清洁。
(二)“红眼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游泳池、浴场和游乐场等人流密集公共场所;接触各类公共物品后要洗手,切忌揉眼、搓脸。
(三)若家中有“红眼病”患者,其毛巾、脸盆等洗脸用具严格分开使用,病人接触使用的物品,用75%酒精擦拭消毒或煮沸消毒。接触“红眼病”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应充分清洁或消毒手部。
(四)一旦得了“红眼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并按医嘱进行规范治疗,防止眼部并发症发生;应尽量居家休息,饮食清淡;自觉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降低传播扩散风险。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则可能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发生中暑相关症状。
(一)中暑先兆: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一段时间后,出现乏力、大量出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体温正常或略高。
(二)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至38℃以上,也可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脉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
(三)重症中暑:除轻度中暑表现外,还有热痉挛、腹痛、高热昏厥、昏迷、虚脱或休克表现。
防控建议:
高温中暑可防可控,正确实施预防高温中暑可有效降低受到的伤害。
(一)健康防护篇
(1)合理作息:尽量避免在日照最强烈的10时至16时之间进行户外活动,减少高温暴露时间。
(2)科学补水:高温下人体易出汗,需及时补充水分,但应避免大量饮用冷饮或含咖啡因、高糖分的饮品。建议饮用温开水、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以补充体内流失的盐分和水分。
(3)清淡饮食:高温天气下,应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胃肠负担。
(4)防晒防暑:外出时务必做好防晒措施,涂抹防晒霜,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以减少阳光直射造成的伤害。可随身携带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
(二)特殊人群关怀篇
(1)老人与儿童:老人和儿童对高温的适应能力较弱,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并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并就医。
(2)户外工作者:对于需要在户外工作的朋友,请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并佩戴好防护装备,如防晒衣、遮阳帽等。
(3)慢性疾病患者: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高温天气下更应注意病情变化,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身体状况,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