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肥胖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脾胃功能失常和痰湿的堆积。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意思是,脾胃负责把我们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养,运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但如果脾胃功能失调,食物中的精华就无法正常转化,会形成痰湿,堆积在体内,最终导致肥胖。很多人觉得胖只是因为“吃得多,吸收好”,但其实是因为“代谢差,不消化”。
一、什么是穴位埋线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针灸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将可吸收的医用蛋白线埋入相应穴位,使其在穴位内产生长久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作用。与传统针灸相比,埋线疗法操作频次减少,疗效持久,可在慢性病、代谢性疾病及疑难复杂病症上发挥其作用,又被俗称为“长效针灸”。

二、穴位埋线减肥原理
1.穴位刺激
中医埋线减肥采用可吸收的胶原蛋白线,通过特定的针具埋入人体穴位中。这些线在体内逐渐软化、分解、液化并被吸收,过程中持续刺激穴位。穴位刺激能够调节人体的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脂肪的分解和代谢。
2.经络调节
埋线减肥通过刺激经络,达到疏通经络、畅通气血的目的。中医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整体状况。肥胖往往与脾虚、湿盛等因素有关,而穴位埋线能够刺激相应的穴位,调节脾胃功能,促进代谢,减少脂肪堆积。
3.抑制食欲
穴位埋线还可以抑制人的食欲,减少进食量,控制能量的摄入。这对于减少体内脂肪堆积、防止体重反弹具有重要作用。
4.促进脂肪分解
埋线减肥还利用针刺的方法对皮下的组织进行破裂,使其分解成小分子,通过淋巴和毛孔排出体外,达到瘦身的效果。
三、穴位埋线的优点
1.作用持久
埋线治疗的线体在身体内一般2周可完全吸收,治疗期间会持续刺激穴位。
2.省时省事
传统针刺单次时间在20~30分钟,需反复多次就诊,而埋线治疗间隔时间长,减少就诊次数与扎针次数。
3.减脂瘦身
埋线通过线体对穴位产生一种缓慢、柔和、持久、良性的“长效针感效应”,由穴位的刺激进而达到抑制食欲、调整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优点是副作用少,保证减肥过程中人体健康和精力旺盛,且反弹率较低。
四、适合人群
1.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的人一般都是进食比较多,运动消耗比较少,长此以往便形成肥胖,穴位埋线后可以降低食欲,促进基础代谢帮助消耗脂肪,再结合适量运动可以达到减肥效果。
2.月经稀少肥胖人群 有一些人月经稀少、肥胖,可能伴有卵巢多囊综合征或卵巢功能早衰等内分泌紊乱。穴位埋线后可以调节内分泌使之平衡,调节月经周期,调理体质,减少脂肪,从而达到既减肥又治病的目的。
3.产后肥胖 怀孕时为了给腹中胎儿提供足够的营养供应,孕妈妈都竭力配合补充大量的营养物质。加上孕产后身体虚弱,孕产后的妈妈运动量少,脾胃运化减弱,容易痰湿阻滞,因此难免形成肥胖。穴位埋线不仅对这些肥胖妈妈们进行脾胃的调理,还能促进气机运转,改善气血瘀滞。
4.脾虚湿气重的肥胖人群 一些人群疲乏无力,进食并不多,身体还怕冷懒动,这些人多属脾胃气虚,运化不利而出现湿气重。这些最重要的是调节脾胃功能。穴位埋线通过穴位的长期刺激,促进脾胃运化,提高身体代谢能力,使得脾气健,湿气除。
注意: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例如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严重感染、月经期、孕期及哺乳期的妇女应慎用或避免使用。
五、注意事项
1.埋线后,48小时后方可洗澡,当天不可泡澡、足浴、埋线局部不可敷药。埋线后,少数人会出现疲倦乏力、低热、局部埋线处淤青或肿块,一般2-5天左右会消失。
2.局部埋线处会出现酸、胀、痛、痒等均为正常现象,一般3天会消失,个别穴位胀感可能会持续超过3天。
3.埋线后1周避免剧烈运动,如长时间步行、跑步、爬山、跳操等,避免穴位酸胀感加重或出现局部肿痛。
4.避免风寒、冷水、忌食生冷、辛辣、发物(如牛肉、公鸡、海鲜、羊肉、牛奶、鸡蛋、豆浆、鱼、豆制品、酸笋等)等食物。
5.如埋线部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持续出血、严重肿胀等),请及时返院就诊。
6.局部皮肤感染溃疡、月经期、过敏性体质、有出血倾向者等,均不宜埋线。
科室简介
中医康复科在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面瘫、类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脑血管疾病恢复期或后遗症及内科杂病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诊疗优势。
科室目前开展有普通针刺、电针、穴位埋线、小针刀、督脉灸、隔物灸、拔罐、药物罐、刺络拔罐、刮痧、中药热奄包、穴位贴敷、耳穴压豆、颈肩腰腿痛推拿、中药熏蒸等治疗技术。
咨询地址:铜仁市万山区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四楼中医康复科
咨询电话:
19192532502(中医科)
18085607311(田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