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是我国第18个“全国疟疾日”。疟疾,作为一种曾长期肆虐全球的古老传染病,至今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升公众对疟疾的科学认知、掌握疟疾的防治知识与技能,是筑牢全民健康防线、维护社会卫生安全的共同责任。我们呼吁:践行“科学预防、及时诊治”理念,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贡献力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83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疟疾流行,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占全球病例总数的95%。感染病例约2.63亿例,致59.7万人死亡,全球疾病负担依然严峻。我国在2021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实现本土病例零报告,但受国际人员往来影响,全国年均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约3000例,主要来源于非洲、东南亚等高流行区;贵州省2019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近年持续监测到境外输入病例每年数十例。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法定乙类传染病,主要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偶见于输血和母婴传播。疟原虫侵入人体后,在红细胞内增殖并破坏红细胞,导致典型临床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及大汗退热三联征,常伴随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若未及时规范治疗,重症病例可进展为脑型疟、急性肾衰竭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甚至危及生命。
疟疾主要通过按蚊进行传播。当按蚊叮咬感染疟原虫的患者后,疟原虫会在按蚊体内经历发育和繁殖的过程。随后,当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再次叮咬健康个体时,疟原虫便会随之进入人体,从而开启新一轮的传播循环。在疟疾流行的非洲、东南亚等地区,感染疟疾的风险较高,特别是在蚊子活动较为频繁的黄昏至清晨时段,感染的可能性会显著上升。此外,输入含有疟原虫的血液以及母婴传播等途径,同样有可能引发疟疾。

控制疟疾感染,预防是关键。对于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流行地区的人员,要穿着长袖衣物与长裤,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优先使用经杀虫剂处理的长效蚊帐,能提升防蚊效果;选用含避蚊胺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规范使用。
若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等疑似疟疾症状,应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目前,疟疾的诊断方法较为便捷,主要通过血液涂片镜检疟原虫或采用快速诊断检测(RDT),即可明确感染情况。早期准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是治愈疟疾、降低并发症风险的关键所在。以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现代抗疟药物,对疟原虫具有高效杀灭作用,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助力患者康复。患者治愈后,仍需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确保体内疟原虫被彻底清除,避免疾病复发。

全国疟疾日不仅是普及疟疾防治知识的重要契机,更是对全社会发出的健康提示。让我们从主动学习疟疾防控知识做起,将科学预防措施融入日常生活,以实际行动筑牢疟疾防治的坚固防线。通过每个人的积极参与,持续巩固我省消除疟疾的来之不易成果,共同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来源:贵州疾控